您當(dāng)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單縣 > 正文
作者: 李若生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7-18 08:55
7月8日,在單縣北城街道社會組織黨建聯(lián)盟的活動室內(nèi),鼓樂鏗鏘,一群身著奇異“皮”裝的演員正緊張排練。領(lǐng)頭人白東菊,不僅是北城民間藝術(shù)團的負責(zé)人,更是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“精靈皮”(又稱“打響竹”)的代表性傳承人。這支平均年齡60歲、80%為女性的團隊,正努力重現(xiàn)一項源于古澤畔的千年舞蹈。
“精靈皮”是單縣獨有的古老民間舞蹈藝術(shù),其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。相傳單縣地處古孟渚澤畔,先民以漁獵為生。為慶賀漁獲豐收、祈福生活美滿,人們便裝扮成魚、蝦、蚌、龜?shù)人寰`的模樣,模仿其姿態(tài)載歌載舞,形成了“精靈皮”的雛形。然而,歲月流轉(zhuǎn),這門充滿生命力的技藝曾一度瀕臨湮滅。
2009年,轉(zhuǎn)機出現(xiàn)。白東菊與單縣藝術(shù)館館長陳文娟踏上了搶救性挖掘的征程。她們遍訪鄉(xiāng)里老人,搜集零散記憶,整理塵封資料?!靶r候聽老人提過,后來根據(jù)第四代傳承人張留起先生的回憶,才一點點拼湊出‘精靈皮’的原貌?!卑讝|菊回憶道。經(jīng)過不懈努力,沉睡的“精靈”終于在2013年被成功喚醒,列入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一場完整的“精靈皮”演出堪稱壯觀,需要60多人同臺獻藝。表演以兩人清脆的“打響竹”開場,隨后,“水旗手”“花船”“漁夫”“漁姑”等角色依次登場。藍旗翻飛似波濤洶涌,大鼓、大鑼、大鐃、大镲等樂器震天動地。表演者們踩著“前進步”“臺步”“碎步”,生動演繹著“水族精靈”的千姿百態(tài)。
“魚游、蝦蹦、青蛙跳,這是基礎(chǔ)。”白東菊強調(diào),螃蟹的橫行霸道、河蚌的開合之態(tài)……“穿上這身‘皮’,就得讓觀眾覺得是真的精靈活了!”排練的走位是巨大挑戰(zhàn)。團隊成員智慧地編出順口溜:“響竹火球鳴鑼開道,縣官衙役隨后到;水兵先行官,漁船跟后邊……”靠著這“秘訣”,復(fù)雜的隊形才漸漸成形。
“皮”的制作本身,就是一門傳承中的技藝。“如今手藝人難尋,這些服飾很多都是演員們自己動手參與制作的?!卑讝|菊感慨道。78歲的趙忠林是團里的“皮匠”擔(dān)當(dāng),他帶領(lǐng)大家根據(jù)每次表演的實際需求,不斷調(diào)整和完善道具細節(jié)。眾多“皮”裝中,仙鶴造型最為厚重,足有10多斤。對于平均年過花甲的女演員們來說,一場表演下來,不啻于一場高強度的體能挑戰(zhàn)。扮演“長壽老”(龜)的77歲劉繼梅卻樂在其中:“大家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排練演出,既能傳承老祖宗的藝術(shù),又能鍛煉身體,多好!”
如今,白東菊帶領(lǐng)的團隊不僅原汁原味地傳承了《一窩風(fēng)》《緊急風(fēng)》等經(jīng)典曲牌,更勇于創(chuàng)新。她們將“鷸蚌相爭,漁翁得利”等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巧妙融入表演,深受觀眾喜愛?!俺俗層^眾看個熱鬧,也想讓大家從中有所感悟。”白東菊透露,團隊正計劃將“龜兔賽跑”的故事也搬上“精靈皮”的舞臺,讓這門承載著古澤記憶的民間藝術(shù),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與教育意義。
文/圖 記者 李若生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